人工智能的尷尬2019:需融資續命,卻無錢可燒

2019-12-27 17:08

人工智能,人工智能,科創,融資

2019年,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熱情大幅降低,交易量隨之急劇下降。

尷尬的是,曆經了大浪淘沙後的人工智能創業者到了正需要用錢的時候。人工智能還沒有發展到可與互聯網同日而語的成熟階段,作為“硬科技”中的一個子類,其周期同樣長久,資本的陪跑之路也才剛剛開始。

風口挪移間,複刻了互聯網“砸錢“模式的硬科技投資邏輯開始顯現其弊端:錢在市場最瘋狂的時候“有去無回”了。

等到市場回歸理性,好項目浮現,初創科技公司仍需融資續命的時候,資本市場上留給人工智能的錢卻有些不夠用了。“孩子正到了長身體的時候,食物卻不夠了,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營養不良。”

人工智能領域缺錢與亟需錢的矛盾在今年集中體現了出來。

好項目多了,錢少了

今年的市場比過去5年的任何一年都要冷靜,噪音少了,可錢也少了。

“偽技術消沉了,過去幾年的事實證明了這些所謂的風口技術是不成功的。經曆了整個這5年的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的迭代,這些偽風口也被迭代掉了。“

“資本不再沖昏頭腦,熱到去投偽技術了,所有的噪音和泡沫下去的時候,真正的技術才被檢驗出來。”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認為,今天更適合投技術,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篩選成本降低了,現在投中好項目的概率比四五年前大。

隨著噪音減小,許多投資機構也在近兩年從消費、文娛、互聯網轉向開始關注硬科技項目。問題是,好項目慢慢浮現出來了,市場上的錢卻有些不夠用了。

不夠用了.jpg

據投中研究院與崇期資本聯合發布的《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白皮書》顯示,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總體融資規模從2015年的458億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1189億人民幣,增長超過兩倍。

然而到了2019年的前三個季度,這個數字是577億。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熱情,在經曆了五年的飛速增長之後,在2019年急速跌落。

“2015年左右的時候有一個問題,大家用互聯網的慣性思路去做技術,而這些技術相對來講卻是不夠硬核的於是出現了很多的技術風口,導致一批資本進去之後,其實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報。”

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認為,前幾年複制了互聯網“砸錢”模式的硬科技投資邏輯被證明是失靈的,一批資金進場之後有去無回,正是造成今天的資本市場“缺錢“、初創科技公司融資難的一大原因。

“不差技術,也不差人才,差的是錢。”一位硬科技產業投資者向CV智識感歎。

扶持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發展需要大量資本,以AI芯片為例,僅僅是流一次片的成本就高達數千萬美金,如果無法保證每一步的資金到位,還沒走到產品做出來的那一步,一些好項目很可能就這么死掉了。

“這一年幾乎就是在冰水裏泡著”,“行業熱度在下降,機構的投資也在收縮”。一位人工智能領域創業者對CV智識表達了真實感受到的市場寒意,他原本計劃在今年完成新一輪融資,但結果並不如意。

不缺人才和技術,缺的是錢,這體現在自動駕駛賽道上尤其明顯。由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學者吳恩達創辦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Drive.ai在今年6月份被蘋果以7700萬美元低價收購。

兩年前,Drive.AI的估值一度達到2億美元,並宣稱自己是為數不多已經為公眾服務的未來主義乘車公司之一。

Drive.ai黯然離場並非由於本身的技術缺陷,其創始團隊還在斯坦福的時候就曾經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神經網絡。

但隨著自動駕駛行業步入商業化落地時期,越來多的熱錢湧入,技術競爭已然演變為資本競爭,資本成了幫助初創公司實現商業化落地的最大推手。反觀Drive.ai的競爭對手,Waymo, Cruise, Aurora, Nuro,Argo AI等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無一不在持續融資燒錢。

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,Drive.ai僅獲得7700萬美元融資。最近的一輪融資還發生兩年之前,由東南亞的App打車公司Grab領投,這樣的融資能力顯然不足以支撐其在商業化落地時期的激烈競爭。

資本市場缺錢,亟需大量資金來投入研發的AI公司們則陷入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,一些原本技術實力不錯,仍有希望繼續活下去的AI公司,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“掛掉”的。

魚龍混雜的市場,砸錢不斷的機構

如今的黯淡是曾經的瘋狂換來的。

2015年,可以說是人工智能風口最盛的年份。

風口起來時,大把大把的錢如同流水般湧入這個行業,卻也讓當時一股腦擠進來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們在幾年後嘗到了苦頭。

伴隨著AlphaGo戰勝李世石,人工智能也隨之一舉成名天下知。懂AI的,不懂的;做視覺的,做語音的,做NLP的;從高校裏出來的,從大公司出來的……創業者魚貫湧入這個領域。

那段時間不缺項目。一位硬科技行業投資人向CV智識回憶起四五年前人工智能領域創業的盛況,“2014年在中關村創業大街,每天都有無數人找上你,說我是高科技。”

“但你一看其實就是一個完全忽悠的情況,這是2014年。” 人工智能創業與投資熱情齊頭並進的那幾年,魚龍混雜、水平參差不齊的項目也給市場帶來了一輪陣痛。

“那個時候噪音很大,意味著市場上有1萬個玩家,這其中有9000多個都說自己是搞技術的,但實際上這9000多個人裏面,真正做技術的可能不過幾個人,卻難以被大家所關注,這個時候大家的目光都被遮蔽了。”

噪聲淹沒了真實,喧囂沖散了理性,正在經曆盛宴的人是意識不到盛宴背後的危機的,大把大把的錢就這么投進去了。

資本市場也不缺錢,或者說,那時的資本市場至少比現在資金充沛。不論發育不良與否,市場上的一大批人工智能項目在這個時候拿到了錢。

據投中研究院與崇期資本聯合發布的《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投融資白皮書》顯示,2014到2018年,布局人工智能賽道的投資機構數量不斷攀升,2018年突破1000家機構,可見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賽道的關注,不斷加碼人工智能賽道的布局。

捏在投資人手裏的錢,則被大把大把地投進了這些魚龍混雜的項目,一些好項目成功了,並且發展成了今天的獨角獸。

也有一些頂著AI名頭的偽科技項目,在幾年之後露出了其張牙舞爪的真面目,還有一些曾經輝煌一時、被寄予無限希望的AI公司,則在此後的商業化發展過程中曆經陣痛。這樣的公司,包括曾拿到軟銀投資的印度“偽AI”公司Engineer.ai,以及近兩年在市場上音量漸小的格靈深瞳。

一家由印度碼農創辦的公司Engineer.ai在今年9月份被多家媒體曝出用程序員冒充AI。以AI 作為幌子來“騙取”融資,實質上的技術工作都由“印度碼農”承擔。這家偽AI公司還曾獲得由軟銀旗下公司領投的3000萬美元融資。

在貼個AI標簽就能為公司贏得融資與關注的時代裏,一批以Engineer.ai為代表的偽AI公司,以AI之名、行人工之實,乘著風口獲得了資本的一時青睞,也吸走了市場上的錢。

2014 年間,由前GoogleGlass團隊核心成員趙勇創立的AI公司格靈深瞳一度獲得紅杉、真格等一線投資機構的青睞。

格靈深瞳曾無數次在媒體中提到其融資的光輝曆程, “一次飯局上,徐小平和紅杉資本的沈南鵬、聯創策源的馮波聊到格靈深瞳未來的估值。徐小平樂觀地說起碼 5000 億美元,沈南鵬說 1000 億美元比較實際。” 實際上即使是 1000 億美元,也足夠進入中國互聯網公司前三名。

後來的事實證明,格靈深瞳也承擔了這句話所帶來的壓力,錢不好拿了,商業化的路徑也遲遲沒找到。時隔三年,格靈深瞳才拿到了下一筆融資,而這個時候,人工智能的熱度已經冷卻,資本市場上的錢也不夠多了。

“那個時候有沒有技術呢?有,但是你在一個非常大的沙漠裏去找那幾個金子,難度比較大。”資本市場上湧動的熱錢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也助長了泡沫。

泡沫消散之後,市場幾度荒蕪。

在青黃不接的日子裏掙紮求生

向前一步無法快速盈利,向後一步融資不夠支撐其衣食無憂地活下去,在青黃不接的2019年,AI公司活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艱難。

融資不夠,賺快錢來湊。為了避免公司因為資金問題而倒閉,一些創業公司與投資人達成一致,走起了“以副業養主業”的路子。

美國風投基金The Engine首席執行官KatieRae表示,普通的風險投資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,而“硬科技”風投周期最高可達18年。

在這漫長的周期中,創業者們必須面對自身發展周期與外界發展的不適配:賺快錢還是做產品?為了生存,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選擇了前者。

一位硬科技領域創業者向CV智識透露,拿智能制造業來說,辛辛苦苦一年賺個2000萬,但地方政府招商一塊地直接能賣好幾個億,還有些投資人會跟創始人提議圍繞產業鏈做基金,做上下遊收購,“這可比辛辛苦苦研發創業賺錢啊”。

“有些創始人本來可能想潛心的把這事做成,最後可能被資本挾持,或者被市場驅動,以致於忘了最後還要怎么發展。”

缺錢和需要錢的矛盾在今年集中體現了出來。

迫於生存壓力,部分AI公司為了保證不因為資金問題而死掉,走上了一條“以副業養主業“的道路。由於市場化、資本化難,部分變現周期長的初創科技公司另尋他路,以服務的形式來代替公司主營業務,形成早期的收入。

由於變現周期長,即使融資不斷的頭部獨角獸也受到了一定影響。CV智識了解到,估值已達70億美金的AI獨角獸商湯科技,在今年把落地和營收看得過分重要,以至於內部不時出現反對聲音,“過分看重落地,會不會太浮躁了?會不會傷害公司的長遠發展?”

為什么錢對於人工智能公司來說如此重要?

多位人工智能領域投資人告訴CV智識,因為行業周期長,變現慢,需要大量錢去研發、試錯。而現在行業正處在一個需要大量砸錢去探索商業化落地初始階段,好的項目總有一天會盈利,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砸足夠多的錢,保證其不因為資金問題而死掉。

若將行業放到一個科學的周期邏輯下,哈工創投合夥人兼執行總裁趙文宇判斷,“2025年到2030年期間,可能是中國企業轉型成果見效的時候,會有一些企業在那個時候成為支柱。”

人工智能的長期價值幾乎無人否定。但融資難、落地難、賺錢難、周期長,同時還要面臨來自巨頭的激烈競爭,獨角獸尚且戰戰兢兢,尚且在繈褓中的初創公司更是有可能過早死在融不到資的路上。

在這場競爭激烈且周期漫長的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之戰中,技術實力不可或缺,資本加持則顯得更加必要。